首页 >> 7AHR资讯 >> 行业快报 > 浏览正文

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:高校须做好引领未来农业发展“大文章”

更新时间:2019-05-25 热度:4001 来自:《中国科学报》

加强传统涉农学科改造升级。促进传统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信息科学的交叉融合,培育学科新方向,拓展学科新领域,提升学科创新力,增强学科贡献度。

促进学科集群化发展。围绕未来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,整合优势学科资源,以问题为导向建立特色鲜明的学科群,打造服务未来农业发展的学科高地。

加强校际合作,创新学科建设机制。学科优化布局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,一般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。要满足未来农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,农业高校必须加强校际间的学科互补,特别是加强与非农高校现代工科、现代生命科学、现代信息科学、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相关优势学科的密切合作,联合建设未来农业协同创新中心、联合实验室以及人才培养机构,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中、在引领服务未来农业发展中实现大协同大发展。

优化专业设置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积极设置未来农业新业态发展亟需的新农科专业,以及新型经济学、管理学、社会学专业。

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提升,更新专业知识体系,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,增强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发展的契合度。

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强化实践教学,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基于乡村振兴的通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,培养有使命、有情怀的多元化复合型人才。

改革涉农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,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要面向未来农业发展前沿,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与未来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,博士研究生教育要增加专业学位类别和比例。

突出创新能力建设,强化支撑引领作用。要优化科研主攻方向。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发展对未来农业的重大影响,在农业基础性、前瞻性研究领域进行超前部署,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制高点;充分利用新工科创新成果,攻克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;紧密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和产业链延伸,研究提出系统化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;面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强化发展战略、政策和管理机制研究,建设特色智库。

面向未来农业发展战略需求,加快建设一批校际合作、开放共享、协同攻关的科技创新平台,力争进入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,形成支撑未来农业发展的研究高地。

加强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科教机构的深度合作,联合共建一批未来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实验室(研究中心),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,力争在未来农业若干科技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、领跑转变。

改革社会服务机制,适应未来农业发展。围绕未来农业新业态,按产业生态区域或行政区划建设一批以大学为依托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,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、科技推广、国际合作交流“四位一体”的试验示范基地,作为大学引领支撑未来农业发展的孵化器、技术源、信息库。

积极拓展大学社会服务功能,由产中向产前、产后拓展,由面向第一产业向第二、第三产业拓展,由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。

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功能,建设农民教育发展学院(乡村振兴学院)和农村干部培训中心,切实肩负培养造就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从业队伍的重任。

引入市场化服务机制,做强技术转移平台,强化对涉农企业、新型农场、农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服务供给。

加强与地方政府、社会机构合作,集成技术、信息、政策、文化等系列创新成果,按县域(或乡域)建设未来农业发展示范样板,为我国乃至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(地区)提供可复制、可借鉴的经验模式。

资讯快速搜索

急聘职位

缤纷园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