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7AHR资讯 >> 农业创业谈 > 浏览正文

CCTV7《致富经》:变异的山楂树之恋 辽宁省辽阳市于安邦带领乡亲致富

更新时间:2012-09-13 热度:6108 来自:西南农业人才网

2012年8月上旬,辽宁省辽阳市爆发特大洪灾,大批的房屋被冲毁,水、电、通讯全部中断。于安邦的家就在灾区,他刚刚在外地联系好一笔生意,却被挡在了回家的路上,此刻对家里的担心胜过一切。

于安邦:不知道那边发生什么情况,心里特别着急。打了很多电话,包括我们乡里的书记,包括村里的村长,也包括我们的左右邻居,现在都音信皆无,都联系不上。

道路变成了河道,村里的情况一无所知,于安邦心急如焚。好不容易到了村口,却看到这座桥也被水冲垮,于安邦心情更加沉重。

于安邦:这些树把河道都堵上了,堵完以后水漫到桥上,这样就把整个桥都给冲毁了。

这座桥是于安邦修的。12年前这里还没有桥,是一片烂泥塘,有一天他开车在这里遇见了险情,而就是那次遇险之后,他就把户口迁到了这里的一个小山村。12年来,他不仅修起了桥,而且带动村民在山里找到了一个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产业。如今,一场洪灾之后,里面是一番什么情况呢?他害怕去想。

于安邦:走了两个小时,终于走到了。我们下去看看,看看人员有没有伤亡。

村民修学家:从哪过来的?

于安邦:我从那个山上过来的。

村民王秀英:这水,全是满得往外淌,给我吓死了。

所幸村里没有人员伤亡,但于安邦并没有感到轻松,对面那座山里此时正是最赚钱的季节,正常情况下这个月就可以收入几百万元,而一场山洪让一切充满了悬念。

这里是辽宁省鞍山市摩云山村,于安邦原本是这个村的人,这里盛产水果,他初中毕业后就做起水果批发生意。

于安邦:做生意我认为有三套资本,第一套资本是靠自己积累资金,第二套资本是靠亲情,第三套资本就是社会上的朋友,朋友多了路好走。

于安邦头脑灵活,特别是善于交朋友。他把人们的水果收起来再卖出去,几年时间就赚到了三十万,而且还赢得了不错的口碑。

村民于安湖:提到我兄弟,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,都得说我兄弟有脑子。

表哥隋宝顶:有的人的做法是,你买我的梨了,回家一看不好,不是要扣钱,就是少给钱。但是他不是这样,就是烂了也是我的。

这是记者采访时在当地遇到的一个婚礼现场。于安邦说,他的财富爆发就来源于自己的婚礼,婚礼成了他生意的一个转折点,此后短短三年时间,就赚到了将近五百万元。

于安邦是1987年5月4日举办的婚礼。他在婚礼上发现,前来祝福的人不是姓王就是姓于,而这两大姓几乎囊括了全村的人。他隐隐感到,这两大家族将会成为自己生意的最大资本,他甚至认为发财的时机已经出现了。

于安邦:这个就是我的老家摩云山村,这个村有一百三十多户,其中有七十户是我们姓于的,还有五十多户姓王的,以这两大户组成的。老王家是我爱人的老家门的。通过我们俩结婚,我感觉家族这边来了这么多亲戚朋友,有一百几十户亲情的组合,对我以后发展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,是一笔巨大的财富,这是个无形资产。

于安邦把参加他婚礼的亲戚朋友完整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。婚后的第一个春节,他带着妻子,按照名单,挨家挨户去拜年,从村东头一直拜到村西头,从初一一直拜到十五。

于安邦:当初,在农村这种条件下,很少是整个家族去走动的。我们拜年的时候,老辈为主的,又把一些平辈的人互相走动一下,只要我家里有好的东西我都随手多带些,给老人孩子们大伙带一些。通过这件事,把整体都带动起来了,大伙都联系在一起了。

他在拜年的时候跟亲戚朋友说,有需要帮忙的,自己肯定尽力去做,希望大家互相帮忙,合伙做事。

村民:他就是这点好,谁有什么事找他肯定给你办,人家有那外交能力。
1997年11月的一天,于安邦在市场上发现,一个月以前才一块钱一斤的蒜薹竟然卖到了三四元钱,而且非常抢手,一打听,原来这些蒜薹是从山东运过来的。

第二天晚上,于安邦把摩云山村的很多人召集到他家里,他跟大家说,有一个发财的机会,需要五十万元本钱,希望大家能帮自己筹集这笔钱。关键时刻,他长期以来积累的人脉关系发挥了作用。

村民隋宝顶:我得帮你一把,都打交道打的,我就帮你一把,给他借二三十万,我对他评价还是非常好。要我,我从来不爱干这个事的,一个是亲属,另外他人品特别好。

村民于安湖:我也没有多,借他三万元,就因为他老乐意帮助别人,别人有的都上赶着帮助他。

村民应桂珍:这小子从小说实在的,在我跟前长大的,我的儿子和他年龄差不多大,他吃过我奶,就没有分过彼此,但是我不能借他吗?我也得借他,得支持他。作为我的角度说,更该借他,也得分人,看他诚实才敢借他,要胡作非为那样的,我能借他吗?

于安邦原本想借五十万,结果一晚上时间就筹集了一百多万元。

于安邦:那天晚上就从这个门走进来,来了三十多人,三万的,有拿五万的,甚至还有帮我从外面拆借的几十万,这样筹集一百多万元资金。

第二天,于安邦拿着筹集的一百万元,火速赶往山东,订了350吨蒜薹。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,就赚到了150万元。他不仅马上还了人们的钱,而且拿出15万元酬谢大家。

村民王长江:想给我点好处,我说用不着,咱亲戚没有什么说的。

第二年3月,还是蒜薹生意,村民们又帮了他一把。

村民隋宝顶:后来我合计合计,第二年,我说得了,我再帮你一把。

于安邦:他们对我以前的了解和对我的信任,又帮我筹集了一百万元资金。

就这样,于安邦做蒜苔生意,三年时间就积累了将近五百万元,他在村里的威信越来越高,可谁也没想到,2001年的时候,他却离开摩云山,把户口迁到两百里以外的一个小山村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2001年,蒜薹生意跌入低谷,于安邦带着朋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。有一天,他开车在山里转悠,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,他的车就在这个地方抛锚了。当时这里没有桥,河水湍急。

于安邦:下边都是流沙,车一停以后,水把两边的流沙都冲掉了,把我车就陷在那里了,如果要是再继续这么陷下去的话,就可能把车冲走。特别着急,那时候说心里话,我心里是什么感受?就是说真的是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的那种感觉。

天色渐晚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。就在于安邦干着急没办法的时候,从不远处的孔家西沟来了十几位村民,他们热情地帮于安邦把车推了出来。当天晚上,人们又安排他住在村里。

村长杨世业:因为他是人地两生,根本不熟悉,完事我就把他安排到我外甥家。

外甥张希久:留这个安邦老哥来这住,看这个人也挺精明,一瞅也好像,当时也不熟,一看也觉得有一定能力。

第二天一早起来,于安邦推开房门,发现太阳正从山的东头顺着山脊梁缓缓地往上爬,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一句话,为此观察了一整天。

于安邦:当时我在这住的时候,那天早晨起来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,骑着岗梁走,到了晚上从西边落下,我们这个山岗是头朝东尾朝西。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跟我讲过,太阳骑着岗上走,从光照的角度上看,特别适合果树生长。

于安邦很兴奋地找到了村主任,说自己有个好项目想在这里做。当得知所谓的好项目就是承包村对面那座只长荒草不长粮的荒山时,村主任摇起了头。

村长杨世业:我说,你包这座山,你准备干什么?得考虑到后果,说你这山你砍木头你都卖不上这些钱。

于安邦:他说,如果你要在这儿搞果树,你可能以卖木材为主的。他说,这个地区不适合果树生长,我们当地的果树都砍掉了。但是我坚信这个山的位置比较好,土壤比较好,我相信我在这一定能成功。

于安邦又软磨硬泡了几回,村主任见他态度坚决,终于同意,但要求于安邦必须答应一个条件。

于安邦:他就想这样,不如你把户口挪来吧,鞍山人到辽阳来发展。但是这个不算套,我觉得到现在我不后悔,我觉得是特别好一件事。

村长:他要跑了,咱们就找不着这个人了,我就说一心把他留住,加上他的信心。老于的做法使我挺受感动的。

于安邦:我在这里了。

2002年,于安邦把全家的户口迁到了孔家西沟,成了这个村的新成员。他以八万元的价格承包了五百亩荒山,种上李子、杏儿、梨等水果。他觉得,这种太阳顺着山脊梁跑的山上,一定能长出满意的水果,日后可以稳稳当当地赚钱了。

于安邦:很郁闷的是,我们这几个品种都不适合这个地区发展,而前期这块又投入很大的物力和财力,我认为的几个品种行,但现在一个不成。

亲兄弟去世,几百万花光,财富计划落空,于安邦欲哭无泪,欲罢不能。

他决定把几个果树品种作为苗木淘汰掉,腾出一部分资金再做打算。有一天,他在山里刨树,突然发现,有一种水果长势非常好。他怎么也没想到,就是这个无心的发现,几年以后会成就一个年销售上千万元的产业。

于安邦当时看到的就是它——这种被当地人叫做山里红的水果。

于安邦:我无意当中在山上看到这一棵山里红,一看它的枝叶长得比较茂盛,根系也比较好,这时候我特别兴奋。我非常奇怪,这个山上我没有种它,它怎么长出这么多,又是枝叶茂盛。我想,肯定是这个地区适合它生长。

不出于安邦所料,这座荒山上原来就有很多山里红树,因为口感不好,不值钱,都被人当柴火砍了。他承包以后没人再砍,几年下来已经漫山遍野,于安邦敏感地意识到,这种小红果子将让他摆脱困境,甚至财富爆发。

于安邦:我看到它以后,我联想到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很少有山里的山里红鲜果出来,因为我是搞水果流通行业的,市场上没有,我感觉我看到了一种希望,真的商机来了。

于安邦查阅了很多资料,原来山里红也就是山楂,他发现的山里红是山楂的一个变异品种。这种山里红外形瘦小,口感酸涩。于安邦想,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,如果能改良品种,山里红就是摇钱树。

于安邦:野生山里红满山都是,又长得非常好。我说,既然它的产品质量不行,它的口感不好,我嫁接一个好的品种,不就改变它原有这种方式了吗?

于安邦几乎跑遍了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,最后在辽宁鞍山找到了满意的品种,他请当地农科院的行家教他嫁接技术,几年下来就改良了当地的山里红品种。

专家冯光:这个山里红算是辽阳的特产,其它地方就很少。原来群众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好的,现在一看,它比其它的果更有优势。

2008年,于安邦的五百亩山上种满了山里红。改良后的山里红甜了好多,他把卖价比一般山楂提高了两块钱,但顾客都说他卖的就是普通山楂。

顾客:当时看说,你这个为啥说是山里红?怎么不是(普通)山楂?

于安邦:山里红拿来以后,老百姓都以为是(普通)山楂。我说,不要紧,我们可以比一下,品尝一下就知道了。山里红里面是红的,这种果是很少的。一般果都是外面红,里面是白的。而我们家山里红,外边红,里面也是红的。(一般)山楂,你看,外边是红的,里边是白的。它俩是很明显的区别。

当年于安邦的山里红卖了五十万元。他算了算,要多赚钱还得靠加工。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山楂加工厂,他立即把山里红像普通山楂一样加工。然而,因为个头的问题,麻烦又出现了。

于安邦:找不到合适的去核设备,人工投入的费用非常高。后来找了一个山楂加工退核的设备,核是去掉了,但是我们的果肉也去掉一大半,而且核还裂了,有的是把肉剩得特别多,有的是整个小果下去了,损耗特别大。你看,下一个,你看着山楂加工完以后特别漂亮,核去掉了,果肉剩得非常厚,还非常好。

这番折腾反倒让他发现了一个销售办法,既然跟普通山楂脱不了干系,就干脆比照普通山楂把山里红做成系列产品,然后让销售人员现场榨汁进行对比,目的并不是让人分辨谁好谁坏,而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。

于安邦:顾客都问我,你们家是不是加色素了?我说,没问题呀,拿榨汁机给你榨一下,现场拿鲜果榨一下就说明了问题了。

于安邦用这个巧妙的办法渐渐打开了市场。2011年,他的山里红鲜果以及加工产品,总销售额突破了一千万。

专家冯光:我搞这么多年山楂,没有见到过山里红搞开发加工的,它能够加工出来,就可以成为拳头产品。

2011年,于安邦牵头成立了山里红合作社,在他的带动下,当地五十多户村民种上了山里红,山里红成为孔家西沟村的一项产业。

2012年8月,孔家西沟村的山里红基地遭到洪灾破坏,目前于安邦正在组织村民抗灾重建。

编导:林玉红 文鹏鹤

摄像:颜志宏

——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《致富经》栏目提供

资讯快速搜索

热点资讯

急聘职位

长水禽业